人類的好奇心能發現許多新事物,相傳燕窩的發現就是這樣開始……
很久很久以前,印尼中爪哇有一個人叫沙多羅諾,這個人閑來沒事就喜歡做一些異想天開的事,許多東西都可以引起他一探究竟的決心。有一次,無意中讓他發現燕子喜歡飛到海邊高山的岩洞中,好奇心驅使下,顧不得攀爬岩洞的危險,就一股腦兒往燕子停留的地點爬去。結果,他看到岩壁四處滿是燕窩,遂伸手採下一個,觸感潤滑,由于外表看去相當可愛,他就帶一些燕窩回家作紀念;之后,不知怎的,沙多羅諾竟然有試吃的念頭,于是就動手煮了幾個來嚐嚐,發現味道還不錯。
燕窩竟然可以食用的消息一經傳開,當地人紛紛仿效,經過一段時間之后,食用過的人感覺身體氣舒和精力旺盛,才恍然大悟原來燕窩是寶!無論這個燕窩起源的故事,真實性有多少,但燕窩能促進身體健康確是事實,余仁生董事經理駱榮富表示,燕窩含有有益人體的21種氨基酸,對健康有所助益。不只如此,早有學者研究發現,燕窩含有的表皮生長因子(Epidermic Growth Factor,簡稱EGF),能夠刺激多種細胞分裂增殖和促進細胞分化,以及快速修复受損的皮膚;更由于能夠啟動衰老皮膚細胞,使皮膚變得光滑有彈性,讓天下間愛護自己容顏的女性視之為養顏聖品。
由于燕窩的種種神奇之處,造成燕窩的需求量日益提高,一項非正式統計顯示,全球每年消耗380噸(1噸等于1000公斤)的燕窩,其中香港就佔100噸,近四份之一消費市場佔有率令人咋舌,同時亦顯示燕窩令香港人“無法自拔”。燕窩消耗量最多的地區是香港,出產最多燕窩的國家則是印尼,超過80%的全球燕窩供應來自印尼,而且品質上有一定的口碑,緊隨印尼之后的燕窩產國包括馬來西亞、泰國和越南。
按採摘地點,燕窩可分為洞燕與屋燕,洞燕由于產量日益下降和環保呼聲高漲,產量開始受到一定的限制。洞燕的原產地除了印尼外,泰國西南部的沿海地帶及附近的島嶼亦是金絲燕聚居之地;與此同時,馬來西亞東馬的砂拉越和沙巴兩州亦是另一個主要產地,燕窩洞遍布境內的國家公園、林木保護區以及沿海的島嶼如尼亞(Niah)和巴南(Baram)等地方。
至于屋燕,在印尼與馬來西亞都相當盛行,印尼的燕屋多分佈在沿海地區,如巴當、巴萊和爪哇一帶;大馬的屋燕地區則在霹靂、吉蘭丹、馬六甲一帶,但近年來,全國各地興起養燕熱潮,且已不只是局限在某一州屬,但由于管理機制未臻完善而引起的民生問題則有待解決。
不管採燕過程引起的爭議如何,燕窩的市場依舊熾熱,僅是在市場售賣的燕窩分類就有數種,分別有依照採摘或運輸后破損程度的燕盞、燕條和燕碎,特別加工而成的燕餅,金絲燕築巢時黏合在石壁或木板部份的燕角,以及支撐燕蛋和小燕的纖細網狀物的燕網,各有各的吃法與口感,供熱愛燕窩的人士選擇。
依據燕窩的增長情況來看,大馬的養燕行業充滿發展的空間,理科大學(USM)曾做過一項統計,1999年養燕業開始急速增長時,僅是西馬就從158間燕屋增至719間;至今,有業者估計燕屋已超過萬間,最多養燕人的霹靂州亦從原本的30間增至如今的一千多間,“繁殖”能力絕對不能小覷。
與此同時,來自民間對養燕制造的噪音、燕子糞便引發的衛生問題和非法擴建的怨言有增無減,造成政府與民眾的關注和討論,如何讓業者與民眾取得共識,將是燕窩行業未來的重大挑戰。
吃燕窩引爭議設採集期保護生態 吃燕窩,會讓燕子尤其是金絲燕瀕臨絕種嗎?
曾經有中國著名的網站進行調查,結果過半數參與的網友因為希望保護瀕危的金絲燕,以及為了環保而主動提醒人們不要吃燕窩,這和燕窩的輝煌銷售市場成正比,反映了消費人的矛盾。無可否認,在各燕窩生產國如印尼、泰國、馬來西亞等,仍未意識到隨意採集山洞內的燕窩,將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時,一些山洞,如泰國一些島上的燕子已不知去向,留下滿是採燕人到過的痕跡。但目前各國已開始覺悟生態失衡帶來的問題,以及發現燕窩帶來的經濟效益,因此設下了一些採洞燕的規定,保護住在山洞內金絲燕的生長,就如東馬的砂拉越的採集時間訂在每年的 5月和11月,沙巴則是在 4月、8月和12月。
實際上,在1994年時,有人曾建議將燕子列入《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》(CITES)內,規定為世界受保護野生動物,但最終由于無法證實燕子是瀕臨絕種的動物,以及產燕國的反對,最終不被列入有關公約內。如今,產燕國的屋燕已在蓬勃發展,各種保護燕子的措施趨向完善,間接減少了傷害燕子的可能性。
駱榮富表示,採燕窩會危害生態環境是西方人的誤解,這是因為他們不理解燕子的生長形態所致,燕子築窩並不是用來居住,而是繁殖下一代,如果幼鳥飛離窩后任由空置,燕窩極可能在一段時期后跌落,燕子也會繼續築新巢。根據《不列顛百科全書》統計,能提供人類較佳燕窩品質的金絲燕的群居量可高達100萬只,而且繁殖能力極強,一年至少有 3次生殖期,每次可下 2粒蛋。
燕窩種類繁多唾液多寡左右價格 燕子利用嘴中唾腺分泌的膠狀蛋白質,在與空氣相遇凝結成絲后,再一點一滴的築成巢,充作繁殖下一代之用。但是,並不是每一種燕子的窩都可以食用,只有來自五六種雨燕科的燕子窩才可以制成補品。能夠採集的燕窩分為兩大種類,分別是洞燕和屋燕,其中又以洞燕的價值偏高。洞燕多在岩洞內高處築巢,吸取了天然礦物質,一旦所吃的東西或吸取的礦物質帶有顏色,就有可能吐出不同顏色的燕窩唾液;因此,燕子吸取了帶有紅色的礦物,吐出的唾液就會制成紅色的窩,而這就成了市場上燕窩極品之一──血燕。
血燕並非是指燕指吐出的血液,一旦燕子吐血肯定就會死亡,不可能繼續做窩。實際上,血燕和其他洞燕窩的營養價值無太大的差異,只是因為顏色而在市場被炒高了身價而已。燕窩的價值標準與其唾液(俗話即是口水)有直接的關係,就如金絲燕的窩一般上含有90%至95%的唾液,剩餘的才是身上的羽毛,因此具有不俗的身價。至于毛燕則相反,燕窩中約只有10%至20%是由唾液制成,其他的部份則以羽毛居多。此外,大多數以泥土製窩的泥燕,以及用草製窩且生長在五腳基一帶的草燕,原本沒有太高的價值,但在燕窩市場需求大增之際,此類燕窩亦一躍而起成為商家和消費者的選擇之一。
燕窩傳入中國唐朝或更早難定奪 民間有一個關于鄭和與燕窩的傳說,可信度有多少,則有待各位有識之士自己辨別。話說,在鄭和公元1405年至1433年七次下西洋期間,有一次船隊遇上了大風,被逼停在一處馬來群島上,連困數日后糧食已出現短缺,鄭和在望洋興嘆之際,赫然發現硝壁上的燕窩,鄭和不作他想即刻下令屬下設法攀上硝壁采下,並且以清水炖煮充饑。
連續數日后,以燕窩裹腹的船員個個臉色紅潤和中氣十足,鄭和才發覺這個鳥窩非比尋常;這么一個神奇的食物豈能不進貢給皇帝,因此鄭和就帶了一些回去孝敬明成祖,自此之后,燕窩成了朝拜皇帝重要的貢品。其實,在明神宗萬歷17年(公元1589年)就已有燕窩關稅的記錄,列出上等燕窩100斤稅銀為 1、中等貨 7錢、下等貨 2錢,證明當時的燕窩貿易系統已經趨向完善。
如果繼續往前追溯,在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時已有燕窩的蹤跡,當時一位年屆106歲名叫賈銘的人曾在獻給皇帝的《飲食須知》一書中提及“燕窩”,他指燕窩“味甘平,黃黑霉爛者有毒,勿食”,這顯示燕窩在更早時在中國已有人食用。若是從文字記載上再翻查下去,唐朝詩人杜甫的詩中已有記錄,有關的詩雲:“海燕無家苦/爭啣白小魚。邦供人采石,未卜爾安居……大官求這物,早獻上林書。”詩中指的大官即是掌官御食的官員,如果杜甫的詩記錄無誤,那燕窩可能早在唐朝或更早前就已“登陸”中國了。